您当前所在的位置:

首页

>

德育之窗

>

德育理念
变换视角,我们也曾是少年
2024-09-30 | 编辑 | 分类 德育理念

2024年9月20日下午,我校心理向老师以“变换视角—我们也曾是少年”为主题在周五例行的班主任会议上进行讲座交流,与班主任及青年教师们分享如何从心理发展的视角出发,与学生更好的相处。

会议伊始,向老师通过让老师们观察一幅图片并进行自由联想的方式,激发了老师们的思考。随后,向老师结合个人成长经历——从一个“捣蛋”小孩到成为老师的过程,引出主题:倡导班主任们以曾经的少年视角,看待、理解学生,从而建立更亲近、自在的师生关系。

面对青少年的叛逆与冲动,向老师引入了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的理论,让老师们意识到,在所谓“反抗期”的另一面,其实是青少年不断探索自我所做的努力和尝试,每一个身处青春期的少年,都要在做自己和社会化的过程中找到平衡,才能建立起自我同一性,获得和谐整合的自我体验。这一过程注定是艰辛、不易的,青少年的内心会产生动荡和混乱感,而一部分动荡与混乱就成为了老师们所能觉察到的“问题行为”。

在向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中,老师们理解了这类“问题行为”的必然性和发展性,而如何针对这类“问题行为”进行教育干预,向老师认为比起科学的方法,更重要的是师生能够建立起温暖、信任的关系。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,形成新的行为习惯需要在大脑中建立新的神经元连接,这通常需要重复和持续的刺激。虽然科学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正确的连接方式,但长期的关系维护才是确保教育干预效果的关键。

最后,向老师设计了一个互动环节,让老师们在参与体验中感受到了好的关系,实际上就是“我们”都被看见,“我们”真诚反馈,“我们”彼此支持。

每一个少年都未来可期,相信通过此次讲座,老师们更能够将学生的问题和学生本人分离开,以更支持性的态度引导学生在社会规范内探索内心世界,慢慢建立自我的同一性

上一篇: 没有上一篇了

下一篇: 我,首先是我自己 ——二附西实开展班主任心育讲座